交集|不正宗菜肴,正宗好奇心:外国餐厅作为跨文化交往的载体

作者:Lorenzo Maggio Laquidara,2024级本科生

本文转载自昆山杜克大学语言文化中心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


米朗润因一家位于家乡意大利罗马的名为“成都”的中国餐厅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最终选择在中国留学。通过这家餐厅的体验,他打破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价值,并受到了探索中国文化的启发。文章强调了外国餐厅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以及文化融合带来的新美食体验。


我中文课同学、朋友或老师问我为什么对在中国留学感兴趣的时候,我会回答这是由于“成都”。让我澄清一下:我所说的“成都”不是指四川省的省会,而是一家位于我的故乡——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中国餐厅。意大利人对中餐厅的态度各异,很多意大利人以为中餐厅的菜没有当地餐馆的那么健康,甚至将中餐看作一种像快餐的垃圾食物。然而,也有人对中国菜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一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时尚。在我看来,中国餐厅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的新奇联系。所以,当人们问我一家餐厅怎么对我生活选择影响那么大时,我会这样回答。

credit: https://www.unileverfoodsolutions.tw/chef-inspiration/CRSC/2018CRS.html

我跟爸妈都清楚地记得我们第一次去这家叫“成都”的餐厅的经历。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爸妈刚从中学接了我,我们便驱车前往了一家名字很奇怪的餐厅——“成都”。我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家餐厅,并且不确定地尝试发音。“你读得很标准!”爸妈笑着肯定了我,并解释说,“听说中国菜里有很多蔬菜,一定特别健康!”一踏入餐厅,雾气蒙蒙的空气、厨房传来的香甜与油炸味道便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描绘中国农村生活场景的木雕和图画,中央的大圆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盘子,让人目不暇接。我们特别注意到一位妇女忙碌地穿梭于坐满的大厅和热气腾腾的厨房。她热情洋溢,衣着朴素,亲切地让我们叫她胡姐。胡姐礼貌地请我们入座,而她的女儿杰西卡则向我们推荐了一些适合的菜肴,她的意大利语带了非常重的罗马口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与胡姐一家熟悉了起来。

credit: https://zh.lovepik.com/image-401930414/sichuan-sichuan-specialty-thick.html

外国餐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使跨文化相遇成为可能,所以它们在社会的影响力很大。在“成都”餐厅工作的人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热情。尽管意大利媒体对中国人的描述强调中国社会工作过度的特点或传统文化严格的规定,但是我跟胡家人相处的经历让我发现,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更提倡热情友善、真诚的好奇心以及令人钦佩的谦虚。这个认识促使我打破刻板印象,去中国学习。来昆山之后,我发现了一家意大利餐厅,叫“Mamma Mia ”,一句意大利语中很幽默,表达惊喜的成语。我去那儿吃饭的时候,常常想是否有一些中国人因为这家餐厅,对意大利文化兴趣多了一点。

在意大利跟中国,都可能有人认为很多外国餐厅没有“成都”或“Mamma Mia” 那么正宗,因此质疑在这些餐厅用餐的人们是否能获得深度的跨文化体验。以一家广为人知的餐厅为例,必胜客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意大利餐厅,但其实它来自于美国。必胜客的服务员不会跟“Mamma Mia” 里的那样说意大利语,而且它们的菜单不包含传统的意大利食谱。虽然这些普遍的观念和质疑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像必胜客之类的餐厅也代表了一种独特形式的文化交集。它们将不同国家的食材和烹饪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美食体验。例如,榴莲芝心披萨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中美意大利美食融合的例子。它展示了不同文化如何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味觉享受。

credit: https://taobao.com

作者简介

大家好!我叫米朗润,但我的意大利语的名字是 Maggio。我是一个环境科学四年级的学生,这学期,我正在上周老师的中国四零一。我不学习时,我特别喜欢弹贝斯吉他、跟我女朋友一起看老电影、玩星露谷和去公园观察树木(梧桐是我最喜欢的!)。

编辑|翟婧文;排版|翟婧文